2022年,中歐供應鏈的裂縫,不是從大國與大國之間開始,而是從一些跟中國原本無矛盾無對立的小國開啟,這或許是中國國際供應鏈安全意想不到的。
1月19日,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記者會上稱,立中關系交惡造成商業損失,立需要實施降溫計劃。
為向美國遞交投名狀,面積僅6.53萬平方公里的歐洲小國立陶宛在國際上算是“出了名”,和一般小國多在夾縫中求中立不同,立陶宛不惜惹完了俄羅斯,又來招惹無冤無仇的中國,令人瞠目。
其實,自2019年新總統瑙塞達上任之后,立陶宛政府對華態度開始180度大轉彎,出臺了一系列不友好的舉動。
2020年2月,立陶宛政府降級參加中國-中東歐17+1峰會,僅派交通部長出席,并在三個月后完全退出旨在加強經貿合作的“17+1”合作機制;3月,宣布年底在臺灣開設“貿易代表辦公室”;2020年5月,立陶宛議會通過涉疆人權決議,攻擊中國搞所謂“種族滅絕”,還要求恢復香港“獨立”和西藏的“宗教自由”。
實際上立陶宛“變臉”的根本原因,還是立陶宛政府把立陶宛特殊地理位置、對華關系當做籌碼,換取北約、特別是美國的長期駐軍。
一、立陶宛的國際物流樞紐地位
“Location、Location、Location”是物流和運輸的決定性因素。立陶宛敢于和中國“叫板”,也是因為它獨特的額地理位置。立陶宛位于歐洲地理中心,可輻射西歐、北歐和獨聯體國家,物流業占立陶宛GDP必中的12%以上,遠高于其他歐盟國家。
數據顯示,2018年立陶宛運輸與物流業同比增長15%,收入超過了107億歐元。全球范圍內有超過7500家物流領域相關企業布局立陶宛,包括DHL、DB Schenker等全球知名企業,還有Girteka Logistics這樣的本地巨頭。
多功能無冰深水港:立陶宛最大的運輸中心——克萊佩達港可容納長達350米的船舶,擁有33個專用碼頭,每年有超過7000艘船舶??吭谠摳劭?,年吞吐量超過6500萬噸。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,該港口成為中國企業進入波羅的海地區和獨聯體國家的跳板,機身歐盟最具競爭力港口行列。
2000-2017年克萊佩達港口貨物總周轉量(百萬噸)
“一帶一路”列車重要節點:目前立陶宛已經有8條國際集裝箱班列在波羅的海地區與俄羅斯、波蘭、烏克蘭、土耳其、哈薩克斯坦和中國之間運行。從中國到歐洲的海運需40天,國際集裝箱班列可以縮短到10天,縮短3/4的時間。
首個1435毫米軌距的國家:立陶宛是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第一個建造歐洲1435毫米軌距的國家,將立陶宛與西歐國家連接起來。立陶宛鐵路線總長為1877.2公里,與其他波羅的海國家、俄羅斯和波蘭直接連接起來,與中國公司:CRIMT、中工國際、中外運、嘉里物流、招商局集團等密切合作。
二、與中俄同時交惡 供應鏈體系受創
1月21日,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等媒體報道,立陶宛國內多家大型企業為了減少損失,正計劃放棄在立陶宛的業務,打算將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。據悉,企業負責人敦促立陶宛政府盡快恢復對華關系,否則企業將別無選擇,只能關閉位于立陶宛的生產線。
(1)制造業供應鏈受創,企業面臨困境
就立陶宛作為支柱且具有出口優勢的木材加工行業而言,由于立陶宛的森林資源和水資源比較豐富,木材加工業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整個制造業的平均水平,是立陶宛制造業的重要支柱,包括木材及制造業、家具業和造紙業等。
立陶宛本國市場小、需求量一般,產業發展對國外市場的依存度較大。自2017年中國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業性采伐后,中國進口木材的需求日益增加。立陶宛政府繼續破壞兩國的經貿環境,打擊中立貿易的信心,立陶宛的木材業也將丟失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。
盡管1月,立陶宛財政部長凱斯特就表示,受中立關系影響,立陶宛一些出口企業面臨困難。立陶宛政府從歐洲區域發展基金中撥款600萬歐元,幫助受影響企業提高商業競爭力。但凱斯特承認,與出口企業面臨的問題相比,這筆錢簡直是小巫見大巫。
(2)港口、集裝箱貨物驟降
2021年12月27日,立陶宛裝卸公司協會主席維多塔斯?希里奇科表示,2021年,由于白俄羅斯貨運暫停,立陶宛克萊佩達港損失超4%貨物。
2022年起,受中立關系的影響,一些客戶開始避開立陶宛的克萊佩達港,轉而將集裝箱運往拉脫維亞或波蘭的港口,預計2022年立陶宛克萊佩達港的貨物吞吐量可能會下降30%-40%。港口公司表示,正在通過接觸并擴展新客戶以彌補損失,但考慮到目前的地緣政治形勢,這并不容易。
立陶宛雖然地理位置優越,但短期內也不是無可替代的。我國“一帶一路”連接了140多個國家和地區,原本立陶宛是“一帶一路”區域合作的聯通節點,但是現在立陶宛卻不斷試圖破壞與中國的關系。
據悉,與立陶宛臨近的塞浦路斯,由于先進的海運管理和技術裝備,或將取代立陶宛的地位。
(作者 胡雪芹)